焦点新闻

   您所在的位置   首页 -  校园动态  -  焦点新闻

课程思政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融入路径与实践探索

发布时间:2025-09-12 浏览次数:40

课程思政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融入路径与实践探索

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  范俊岭

(2025年9月)

 

在中职教育“岗课赛证”融合的背景下,物理作为一门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的基础课程,不仅承担着传授力学、电学、热学等知识的任务,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。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中职物理教学,既能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、提升实践能力,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价值观和职业观,为培养“德技并修”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。本文结合中职物理教学实际,从融入意义、核心路径、典型案例及保障措施四个维度,探讨课程思政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落地实践。

一、课程思政融入中职物理教学的核心意义

(一)破解“重技能、轻德育”的教学困境

中职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,但部分物理教学存在“只讲公式定理、不谈价值引领”的问题,导致学生虽掌握了物理知识,却缺乏科学精神、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。课程思政的融入,能将“知识传授”与“价值塑造”同步推进,让学生在学习“力的平衡”“电路设计”等内容时,同步理解“严谨求实”“精益求精”的职业精神,实现“技” 与“德”的协同培养。

(二)契合中职学生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

中职学生毕业后多进入制造业、电子信息、汽车维修等行业,这些领域对从业者的“工匠精神”“安全意识”“团队协作能力”要求极高。物理教学中融入的思政元素,如通过“机械原理”讲解培养“专注执着”的态度,通过“安全用电”教学强化“责任担当”意识,能直接对接行业岗位需求,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职业场景,提升就业竞争力。

(三)挖掘物理学科蕴含的思政育人价值

物理学科本身是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结晶,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:从“牛顿运动定律”的发现过程,可提炼 “敢于质疑、勇于探索”的科学精神;从“能量守恒定律”,能引申“可持续发展”的生态理念;从我国“天宫空间站”“量子通信”等物理领域的重大成就,可激发学生的“家国情怀”。这些资源为中职物理课程思政提供了天然的育人载体。

二、课程思政融入中职物理教学的核心路径

(一)目标融合:构建“知识+技能+思政”三维教学目标

打破传统物理教学“知识目标单一化”的局限,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增设思政维度,形成“三维联动”的目标体系。例如:

知识目标:掌握“欧姆定律”的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;

技能目标:能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、电压,排查简单电路故障;

思政目标:通过电路故障排查,培养“严谨细致”的职业态度;通过我国电力工程(如特高压输电技术)的成就介绍,激发“科技自信”与“家国情怀”。

(二)内容重构:梳理物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清单

按中职物理教材的章节模块,系统梳理可融入的思政元素,形成“知识点—思政元素—育人目标”的对应关系,避免思政融入“生硬牵强”。以下为核心章节的思政元素梳理示例:

物理章节

核心知识点

可融入的思政元素

育人目标

力学基础

力的合成与分解、机械平衡

1.桥梁、建筑中的力学应用(如港珠澳大桥)2. 工匠精神(精密机械制造中的力控要求)

1.激发家国情怀2.培养精益求精的态度

电磁学

电路连接、安全用电、电磁感应

1.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、新能源发电成就2.用电安全规范(企业岗位安全要求)

1.增强科技自信2.强化责任担当意识

热学与光学

热机原理、光学仪器使用

1.节能减排技术(热机效率提升与 “双碳” 目标)2. 光学仪器(如显微镜)在医疗、工业检测中的应用

1.树立生态环保理念2.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

(三)方法创新:采用“情境化+实践性”的教学手段

1. 情境教学:将思政元素融入真实案例​

在课堂导入、知识讲解环节,引入与行业、社会相关的真实案例,让思政元素“自然融入”。例如:​

讲解“摩擦力”时,播放我国高铁刹车片的研发视频,说明“摩擦力控制” 对高铁安全运行的重要性,介绍研发团队克服国外技术垄断的历程,引导学生理解“自主创新” 的意义;​

讲解“浮力”时,结合“蛟龙号”载人潜水器的下潜原理,展示我国深海探测技术的突破,激发学生的“民族自豪感”。​

2. 实践教学:在技能操作中渗透思政教育​

中职物理实践课(如实训、实验)是思政融入的重要场景,可通过“任务驱动”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思政内涵;

在“万用表使用”实训中,设置“模拟企业电路检修” 任务,要求学生按“企业规范”填写检修记录,培养“严谨负责”的职业习惯;​

在“小型机械装置组装”实验中,采用“小组协作”模式,让学生分工完成“零件测量—组装—调试”流程,通过任务完成情况反思“团队协作”的重要性,培养“互助共赢” 的意识。​

(四)评价升级:建立“技能+思政”双维度评价体系

改变传统物理教学“只看考试分数”的评价方式,将思政表现纳入学生综合评价,形成“过程性评价+终结性评价” 结合的体系;​

过程性评价:通过课堂表现(如是否主动参与案例讨论、是否遵守实验安全规范)、实践报告(是否体现“严谨性”“责任感”)、小组互评(是否积极参与团队协作),记录学生的思政表现;​

终结性评价:在期末考试中增设“思政相关试题”,如 “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,说明‘能量守恒定律’在电池技术中的应用,并谈谈你对‘科技强国’的理解”,考查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与内化。​

三、课程思政融入中职物理教学的典型案例设计​

以中职物理《电工电子技术基础》中“安全用电”章节为例,展示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:​

(一)案例主题:安全用电 —— 从“知识学习”到“责任担当”​

(二)三维教学目标​

知识目标:掌握触电的原因、类型及预防措施,了解漏电保护器的工作原理;​

技能目标:能识别常见的用电安全隐患,正确使用漏电保护器;​

思政目标:通过分析“企业用电事故案例”,强化“安全第一”的责任意识;通过我国“农村电网改造”“智能用电安全系统”的发展,激发 科技服务民生”的社会责任感。

(三)教学实施过程​

1. 导入环节:用“案例冲击”引发思考​

播放一段“某电子厂因员工违规操作导致触电事故”的模拟视频(隐去血腥画面,重点展示事故原因与后果),提问:“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什么?如果是你,在操作中会如何避免?”引导学生从“技术”和“态度”两个层面分析,初步建立“安全用电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责任问题”的认知。​

2. 知识讲解:融“思政元素”于知识点​

讲解“触电原因”时,结合“企业岗位操作规程”,强调“不违规接线、不擅自拆卸设备”是从业者的基本职业素养,培养“敬畏规则”的意识;​

介绍“漏电保护器 时,对比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产品技术差异,说明我国漏电保护器从“依赖进口”到“自主研发” 的发展历程,展示“科技自立自强”的重要性。​

3. 实践环节:用“岗位模拟” 强化素养​

设置“企业车间用电安全排查”实践任务:将学生分组,每组发放“模拟车间电路模型”(含私拉乱接、地线缺失等安全隐患),要求学生:​

按“企业安全标准”排查隐患,填写《安全隐患排查记录表》;​

针对隐患提出整改方案,并向小组展示“如何正确操作”;

小组互评“排查的完整性”“操作的规范性”,教师点评时重点强调“每一次规范操作,都是对自己、对同事、对企业的责任”。​

4. 总结升华:用“社会案例”拓展格局​

播放“我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”的新闻片段,说明该工程通过“安全用电技术普及”,解决了农村地区“用电难、用电险”的问题,惠及数亿农民。引导学生讨论:“作为未来的电工、电子技术从业者,你能为‘安全用电’做些什么?” 让学生意识到,自己的专业技能不仅关乎个人就业,更能服务社会、助力民生。​

四、课程思政融入中职物理教学的保障措施​

(一)强化教师“思政育人”的能力素养​

中职物理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,需通过“专题培训+教研活动”提升其育人能力;​

开展“物理学科思政元素挖掘”专题培训,邀请思政专家、行业企业代表讲解如何将“工匠精神”“安全意识”等元素与物理教学结合;​

组织“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”,鼓励教师分享优秀案例,通过“以赛促教”提升教学设计水平;​

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,了解行业对“职业素养”的具体要求,确保思政融入更贴合岗位实际。​

(二)建设“思政 + 物理”的教学资源库​

整合优质资源,为课程思政提供支撑。开发“物理课程思政案例库”,收录“我国物理领域重大成就”“行业典型人物事迹”“安全事故警示案例”等内容,供教师随时调用;

制作“思政微课”,如《从“两弹一星”看物理人的家国情怀》《电工岗位的安全责任》,嵌入课堂教学;​

编写“思政融入版”物理教材或讲义,在知识点旁标注“思政提示”,明确育人目标与融入方式。​

(三)建立“校-企-社”协同育人机制​

引入行业、社会资源,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。邀请企业技术骨干(如资深电工、机械工程师)走进课堂,分享“岗位中的物理应用与职业素养要求”,让思政教育更具行业针对性;​

与当地电力公司等合作,组织学生参观“电力展厅”“智能制造车间”,通过实地体验感受“物理技术”与“社会发展”的关联,强化育人效果;​

开展“安全用电进社区”志愿服务活动,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,同步践行“服务社会”的思政理念。​

五、结语​

课程思政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融入,不是“额外添加” 的任务,而是对物理教学本质的回归—— 既要让学生“学会物理知识”,更要让学生“成为有素养、有担当的技术人才”。未来,需持续探索“学科特色与思政要求”的结合点,让课程思政真正“融入课堂、深入人心”,为河南省中职教育培养 “德技并修” 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。

 

 

审核人:苏志  刘金荣  郭银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