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教育初心,铸师德之魂:教育者的使命与担当
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 范俊岭
(2025年9月)
“守教育初心,铸师德之魂”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回归,也是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职业素养的核心要求。它既承载着教育事业的历史传承,也指引着当代教育发展的方向,从“为何从教”的初心本源,到“如何为教”的师德准则,构建起教育者的精神坐标与行动指南。
一、守教育初心:回归教育的本质与本源
教育的初心,是教育诞生之初便蕴含的核心使命 —— 以“人”为中心,助力个体成长、推动社会进步,而非功利化的“知识灌输”或“分数追逐”。这份初心贯穿教育史始终,在当代语境下,更有着清晰的内涵指向:
1. 以“育人”为核心,拒绝“育分”的异化
教育的根本任务是“立德树人”,初心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“全面发展”。它要求教育者跳出“唯分数论”的局限,既传授学科知识,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、独立思考能力与社会责任感。例如,面对学生的错题,不仅要讲解“正确答案”,更要引导学生分析错误背后的思维逻辑,培养其反思能力;面对性格内向的学生,不仅要关注其学业表现,更要主动搭建沟通桥梁,帮助其建立自信 —— 这便是“育人”初心的具象体现。
2. 以“热爱”为底色,坚守教育的纯粹性
教育初心的本质,是对教育事业本身的热爱,对学生的真诚关怀。这份热爱无关职称晋升、物质回报,而是源于“见证成长”的价值感:是看到学生从“不懂”到“会懂”时的欣慰,是听到学生多年后反馈“您的某句话影响了我”时的感动,是明知教育工作琐碎、辛苦,却依然愿意为学生的未来“多走一步”的执着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,这份纯粹的热爱,是教育初心最鲜活的注脚。
3. 以“传承”为责任,延续教育的精神血脉
教育的初心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代代教育者传递的“接力棒”。从孔子“有教无类”的教育理想,到蔡元培“兼容并包”的办学理念,再到当代“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”的目标,本质上都是对“教育服务于人、服务于社会”初心的传承。守初心,就是要接过这份精神遗产,在新时代的教育场景中(如应对“双减”政策、推进教育数字化),依然坚守“教育公平”“因材施教”的核心原则,不让初心在时代变迁中褪色。
二、铸师德之魂:夯实教育者的职业根基
如果说“初心”是教育者的“精神灯塔”,那么“师德”就是教育者的“行为基石”。师德之魂,是教师在职业行为中必须坚守的道德准则、职业规范与人格底线,它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,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轨迹。
1. 师德之魂,在于“责任”:对学生的成长负责
教师的责任远超“上课教书”,它涵盖对学生学业、心理、价值观的全方位引导。课堂上,认真备好每一节课、讲清每一个知识点,是对学生学业的责任;课后,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,及时疏导焦虑、化解矛盾,是对学生心理的责任;面对是非问题,主动传递正能量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是对学生人生的责任。这份“责任”,让教师不仅是“知识的传授者”,更是“学生成长的引路人”。
2. 师德之魂,在于“公正”:对每一个学生平等相待
“有教无类”是师德的重要体现,也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要求。教师的公正,体现在不因学生的成绩好坏、家庭背景、性格差异而区别对待:成绩优异的学生,不忽视其可能存在的“骄傲”问题;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,不放弃其进步的可能;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,不纵容其“特权意识”;家庭条件普通的学生,不轻视其内在潜力。唯有平等相待,才能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尊重,激发其成长的动力。
3. 师德之魂,在于“廉洁”:坚守教育的净土
教育是“净土”,师德的底线是“廉洁从教”。它要求教师拒绝任何形式的“利益交换”:不接受学生家长的礼品、礼金,不利用职务之便为个人谋取私利,不违规有偿补课,不将“教育资源”与“利益”挂钩。这份“廉洁”,不仅是对教师职业尊严的维护,更是对学生价值观的无声教育 —— 当教师用行动证明“教育是纯粹的”,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“正直与诚信”。
4. 师德之魂,在于“自省”:不断提升自我修养
师德不是“一成不变的标准”,而是“动态提升的过程”。教育者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:是否在批评学生时过于严厉,伤害了学生的自尊?是否在教学中存在“敷衍 的情况,没有尽到责任?是否在与家长沟通时不够耐心,未能达成教育共识?唯有保持“自省”的意识,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、提升自己的素养,才能让师德之魂始终保持“鲜活”,跟上时代对教育者的要求。
三、守初心与铸师德: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
“守教育初心”与“铸师德之魂”并非割裂的两个概念,而是相辅相成、辩证统一的整体:
初心是师德的“方向”:只有坚守“育人”的初心,才能明确师德的价值指向 —— 师德的一切行为,最终都是为了实现“育人”的目标;若偏离了初心,师德便可能沦为“形式化的规范”,失去其精神内核。
师德是初心的“保障”:只有筑牢师德的根基,初心才能从“理想”变为“现实”—— 若没有“责任”“公正”“廉洁”的师德支撑,“育人”的初心便会沦为空谈,甚至可能因不当行为而对学生造成伤害。
正如一位优秀教师所言:“初心让我知道‘为什么要做老师’,师德让我知道‘该怎么做老师’。” 守初心,让教育者不迷失方向;铸师德,让教育者不偏离正道,二者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教育者的“精神脊梁”。
“守教育初心,铸师德之魂”,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教育者日复一日的行动践行。它要求教育者在喧嚣的时代中保持清醒,在琐碎的工作中坚守热爱,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光芒 —— 因为每一份对初心的坚守,都能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;每一次对师德的锤炼,都能夯实教育的根基。唯有如此,教育才能真正成为“点燃希望、成就未来”的事业,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时代新人。
审核人:苏志 刘金荣 郭银萍